88038威尼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王逢振、美国印第安纳宾夕法尼大学英语系杨凌燕莅临学院举行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8-01-05      浏览次数:

12月22日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应88038威尼斯盛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王逢振学者,美国印第安纳宾夕法尼大学英语系副教授、文学与批评博士生项目导师杨凌燕教授莅临我院,先后开展了以《小说的虚构和模仿》、《21世纪亚裔美国文学,女性文学和批评理论的博士研究和研究动态》为题的学术分享会。

王逢振学者曾任国际美国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和英国文学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UCI)批评理论研究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研究中心和美国杜克大学批评理论中心客座研究员。从事批评理论和文化研究,曾多次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从事研究和讲学。杨凌燕副教授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英语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担任文学与批评博士生项目导师。她的专业领域包括美国亚裔和亚裔女性文学批评,后殖民与美国多民族妇女文学与女性主义,以及20世纪批评文化理论与文学批评等。两场讲座均由88038威尼斯院长张龙海教授主持。

院长张龙海教授做主持

王逢振学者是批评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在此次讲座上,他以“干货式”风格,向大家展示了他对小说这类文本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他介绍了学术界对小说文本几种主要的定性认识,并从语言学的转向、文本的本体论、现象学出发,指出了目前对小说的认知形式中存在的局限性。接下来,他循序展开对小说文本引发的人际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的讨论,然后再过渡到对情感论、文本论、以及模仿——作为一种有意图的契约关系的阐释。最后他表明——小说文本隐含着人际关系和意识形态这一结论。

王逢振学者关于小说文本研究的分享逻辑缜密,一气呵成,高饱和的内容激起在场同学的热烈讨论。针对同学提出的小说的一致性原则问题、文本的客观化问题、小说的意识形态问题等,王逢振学者一一做出了深刻的解答。

王逢振专家

紧接着,短暂的休息过后,第二场讲座开始。杨教授的讲座以座谈问答的形式进行,主题围绕在亚裔文学、女性文学、后殖民文学、美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女权主义批评以及文学批评这几个方面。在场同学一共提了三个问题,有关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倾向——随着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的瓦解,该理论是否会慢慢消解的问题,有关非洲尼日利亚作家的,有关国内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空间的。针对这几个问题,杨教授结合个人的学术学习经历,如1997年夏季她在康奈尔大学批评与理论学院(SCT)参加的为期6周的理论研讨会的经历,以及她在大学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成果,跟大家梳理了美国后殖民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思想,详细讲述了非洲作家作为一个群体的发展状况,介绍了目前亚裔文学研究在美国的状况、还有博士方面的研究等等,此外,对学生的问题她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使在座听众一睹了美国教授上课的风格,对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研究增进了不少认识。

杨凌燕副教授

最后,院长张龙海教授总结说, 虚构性里面一定会体现某种确定性出来。这种确定性既要有语言的力量,也需要作者通过语言把它再现出来,关键的在于,读者要发挥想象力把作品中可能蕴含的东西解读出来。王老前辈的论述过程将理论和自我阐述结合得天衣无缝,论证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千锤百炼的功夫。他指出,目前,绝大多数同学在论证时常常述多论少,应当积极向前辈学习,继续多看书,勤思考,从而在学术道路上有所精进。他还说道,从杨教授的分享中可以了解到目前更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少数族裔作家还在不断地涌现出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以杨教授为例,他鼓励学生们培养一种自觉性,在英语作为非母语的情况下,去双倍地努力,并注重理论与文本双管齐下,从而在年轻的时候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两场讲座内容丰富,赢得满堂喝彩,学生们最后满载而归。

17级博士向杨教授提问

(文/刘配玲 图/黄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