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8威尼斯

光荣从教四十年 | 连淑能:外语教育的燃灯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

1960年的秋天,抱着对大学的无限憧憬,连淑能来到了88038威尼斯,成为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子。后来的他才知道,原本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自己,是被“抢进”厦大的。当时,厦大招生人员看到他的档案,看到他的成绩优异,于是一眼相中,提走了他的档案。未来他将与88038威尼斯结下终生缘分,自己一生的心血也都将倾注在外语研究与教学上。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笔耕不辍的耄耋老人,从外交使者到育人导师,从助教到教授、学院首任院长,无论是主持科研项目、编写专业教材,还是培育外语人才,连淑能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踏实。他就像是一名燃灯引路人,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外文学子前行的道路。

从“A、B、C”起步的新生

上大学前,连淑能学的是俄语,从未接触过英语,他凭着一股“早起用功”的韧劲和勤奋,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1965年,从“A、B、C”起步到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全能”,连淑能顺利毕业并留校任教。

1974年,由于口笔译水平高,连淑能被国家选派到南美洲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圭亚那,担任驻外大使馆和专家组的翻译。他还任政府农业培训班讲课教师,负责根据中方专家提供的资料,为当地官员科普农业知识。翻译、讲学、编写大学教材……在圭两年,连淑能充分展示了我国高校外语人才的良好精神面貌,得到了大使馆和国外友人好评。

在圭的经历不仅磨砺了连淑能的身心,也让他有机会收集到海量的翻译语料和英汉语对比素材。回国后的连淑能一刻也没闲着,起早贪黑、熬夜攻读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上世纪80年代初,电脑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稀罕物”。已是副教授的连淑能着眼未来,开始踏足人工语言与机器翻译研究。

在美期间,工作中的连淑能。这一时期他在计算机翻译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1985-1990年,连淑能与学校计算机系教师合作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项目。1985年,连淑能作为访问学者赴美讲学研究。除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化、研究文化学和语言学之外,连淑能还同美国8位专家组成小组,继续做电脑翻译研究,卓有成效。

1987年回国之际,连淑能收到美国IBM电脑公司、纽约州立大学等单位发来的请他留美继续研究的邀约。“尽管美国企业、高校开出了高薪、移民的优厚待遇,但父亲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选择回国。”连永前自豪地说。回国后,连淑能继续研究“863计划”机器翻译研究课题。三年后,他的研究小组取得了机译论文可读性高达80%的突破性成果,引起学界强烈反响。

1997年,已享誉学界、担任系主任的连淑能没有停下学习步伐,尽管已年逾55岁,他还是决定赴英国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只为了在退休前“有所作为”。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连淑能系统总结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培养学生之道,并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比较,撰写了长篇考察报告《牛津剑桥之谜》,相关研究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教育部刊物《中国大学教学》、英国驻华大使馆刊物《英中未来》《环球时报》等多家报刊刊发、转载。

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关于右脑开发问题、翻译课教学法研讨……自1998年至2010年,连淑能受邀赴国内外高校、学会、研讨会等作了200多场学术讲座。有时候因为座位有限,会场走道和讲台周围都坐满了听众。

“做人,做学问,做多面手”

“我把牛津剑桥的教育传统概括为‘牛文化’,一大特征是大学有浓厚的学术气息。牛吃的是草(各种知识,不断吸收、消化),挤出来的是牛奶(人才、成果、发明、创造)。”连淑能说。牛津有100多家书店和100多个图书馆,博览群书蔚然成风,研究讲效率、讲水平、讲质量,师生比贡献、比发明、比创造……异国的体验让连淑能时常惊叹,也刺痛了他的神经:当代中国,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何时才能有世界一流的发明与创造?

连淑能在牛津校园的图书馆翻阅资料。

对于当时较为完善的西方教育体制,连淑能并不想做一名盲从的“搬运工”。他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深入剖析中西的优劣,倡导转变思维、跨学科交叉和中西互补来推进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

“我从事英语这一行已50多年,其间教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总感觉学无止境,必须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各种需要。”这是连淑能在《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一文中的开场白。多国的游学考察经历及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让连淑能清楚地看到了中西方教育的异同优劣。他用万余字的篇幅,阐释了如何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深刻诠释了他引导青年“做人、做学问、做多面手”的育人理念。

“做研究要‘小题大做’,地毯式地收集资料,深度挖掘主题,就能别有洞天。”“外语需要与各门知识相结合,才能吐故纳新、海纳百川。”数十年来,连淑能将所思所想写入多篇论文、多部专著并付诸教学实践,让他的课堂不仅超前开放,而且更有深度与厚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一专多能”的能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群言堂”、鼓励良性竞争和辩证怀疑、践行启发式教学与教学相长、让“聪明”阅读成为习惯……这些都是他课堂座无虚席的原因。

除了在教学模式上下功夫,连淑能始终关注着外语教材的建设。在他心中,好教材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更大范围的学子受益。

连淑能一生中编写了多部优秀英语专业优秀教材,其中的代表作专著《英汉对比研究》《英译汉教程》供不应求,年年重印,被中国众多高校英语专业指定为考硕、考博必读书和学术研究参考书,引用率、转载率居高不下。1995年,《英汉对比研究》获评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

“为了写好一本教材,父亲要看很多书,以至于家里到处都是书,从书架堆到天花板,床上和底下也都是。小时候半夜醒来,总能看到灯光中伏案写作的父亲,闻到弥漫在房间的烟味。”连永前说。长期熬夜、久坐不锻炼的坏习惯埋下了“腿脚不便”的祸根,退休后连淑能出行常需要拐杖、轮椅的帮助。

为师生建一座图书馆

“连老师对待学生循循善诱、无微不至,对待工作尽心尽力、无私奉献。2001年那会,在连老师大力推动下,学院动员校友陈汉洲等各方捐资出力,组织人员跑国内外多家书店收集了大量外语图书,订阅多种英文期刊,购买高级复印机,建成了陈汉洲图书馆。当年我们都很喜欢外院这个温馨的小图书馆,不管是查资料,还是写论文,都很方便。”作为连淑能的学生,吴琼感到很幸运。“我们还经常到老师家做客,探讨论文并借阅书籍。许多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都要感谢学院图书馆和院长呢!”

2001年4月,连淑能出席88038威尼斯举行的陈汉洲图书馆开馆剪彩仪式。

为师生建一座图书馆,是连淑能数十年如一日服务好院系发展建设的缩影。从教研室主任、外文系主任,再到88038威尼斯院长,连淑能日夜忙碌、亲力亲为,为师生办实事,为厦大外语教育事业倾注了巨大的心力。

1999年,学校计划将外文系与中文系合并为文学院。作为外文系的领头人,连淑能着眼外文系长远发展,调研多所国内大学成立外国语学院的状况,搜集了大量论证材料,多次在意见征求会上慷慨陈词,最终成功说服学校。1999年10月,88038威尼斯正式成立。

任院长期间,连淑能倾听师生诉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制定中短期规划,推行教学改革,还立下了“每年为学院师生办十件实事”的规矩。大到建图书馆、创设“国内外名家讲坛”、推出科研奖励方案,小到提高学院女卫生间比例、解决自行车丢失问题,一件件与师生息息相关的实事得到解决,88038威尼斯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没有了“后顾之忧”,师生的科研成果也比以往翻了数倍。2000年,厦大88038威尼斯的专业八级水平测试通过率居全国综合性大学榜首,甚至超过了北大。

2003年4月,完成了首任院长使命的连淑能,在师生诚挚的祝福中光荣退休。尽管离开他热爱的一线岗位,连淑能还是持续为人才培养事业发光发热,直到2010年还在指导学院博士生。

“以前我身边总有很多学生,退休后就不同了。离开了学生,生活很不习惯。”退休后的他常用“留下来吃饭”的理由,要求来访的人多留一会,好继续聊聊他从教的经历,聊聊当好老师的经验心得。“我只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连淑能说。

退休后,有许多青年学子上门看望连淑能。

退休20余年,出版4部论著,发布多篇论文,学习作曲、写电视连续剧脚本、与青年畅谈成长成才、传授后辈研究经验……“闲不下来”“劝不动”“说不听”的他总让家人伤脑筋。“尽管很多事都记不住了,但只要是过去当老师的事,他可是记得清清楚楚。”连老师的夫人无奈地笑着说。

【人物名片】

连淑能,汉族,1942年10月生,福建人,祖籍福建惠安,中共党员,88038威尼斯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88038威尼斯外文系英语专业,并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任外文系系主任、88038威尼斯院长。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跨文化交际学。

(文/王志鹏、吴建平 图/受访者)

(来源:88038威尼斯新闻网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