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8威尼斯

【实践在路上】这支鼓队不“爆裂”


发布时间:2016-07-29      浏览次数:

《爆裂鼓手》讲述了一名天才少年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地狱式训练法挑战自己极限,最终演变成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在厦门市同安区的竹坝学校也有一支鼓队,但它的存在却并不是为了培训多么高超的鼓技,而是为了锻炼体格、强健精神乃至传承文明。725日至27日,88038威尼斯“囊萤之光”暑期社会实践队分别采访了竹坝学校副校长吴志荣以及该校二十四节令鼓队的教练和队员,对这支既年轻又古老的鼓队有了进一步认识。

 

竹坝学校二十四节令鼓队

节气or节令?

二十四节令鼓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它包含了最古老的中华元素,可以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包装。二十四节令鼓,或说廿四节令鼓,是由马来西亚新山中华公会理事陈再藩、著名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崇,于1988年创作的一种鼓乐表演形式。19886月,新马两地12位书法家一起挥毫,在节令鼓上写下了二十四个节气。至此,二十四节令鼓糅合了岭南狮鼓、二十四节令以及中华书法,在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迅速风靡开来,其辐射范围甚至远达美国奥克拉荷马洲立大学以及英国利物浦大学。

那么,既然鼓上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要叫节令鼓而不是节气鼓?原来,“节气”指的是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指导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指时器”。“节令”则是天子根据天时变换、节气音讯发出的顺应天时、地利、人民的“政令”。如果只提“节气”,则只有时间的流逝,而不需要鼓手。只有鼓手在正确的节拍上敲出正确的节奏,才能称之为“二十四节令鼓”。

最年轻的节令鼓队

199771日,华侨大学的马来西亚留学生成立了中国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竹坝学校二十四节令鼓队成立于200811月。当时竹坝学校校长跟开发区领导了解到华侨大学有支鼓队,亲自观摩后,觉得它非常适合竹坝学校的艺术文化需要,于是选择了这支鼓队给孩子们练习。据竹坝学校副校长吴志荣介绍,这支鼓队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节令鼓队,最小的队员不过78岁,最大的队员也不过145岁。自成立之日起,该队每年都会参加一些既定的表演活动,如华侨大学校园节令鼓公演、同安区中小学生鹭岛花朵文艺汇演等。该队还曾获得过同安区第二届民俗文化节一等奖,以及厦门市鹭岛花朵文艺汇演表演金奖。

 

鼓队击鼓练习

    这支鼓队不“爆裂”

吴老师介绍道:“我们组建这支鼓队不是为了学习鼓的技法,也不是为了商业利益。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鼓这个品牌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我们的节令鼓教学是无条件向孩子开放的,没有门槛,每个孩子都可以参加”。一位鼓队成员的家长印证了这一说法。由于竹坝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大部分家长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或者外出务工,孩子的周末安排就成了一个令人颇为头疼的问题。一些家长既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也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更不想让孩子整天沉溺于电脑电视机前,因此,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就成了不二选择。在一个鼓队小队员口中,参加鼓队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则是为了结交朋友,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当然,鼓队并不是“周末无聊儿童集散地”,学校鼓励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坚持练习。由于鼓队成员年龄参差不齐,年纪大点的孩子可以在团队中起到表率作用,学习如何关照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训练表演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团结互助的精神。吴老师提到一个细节:某次演出结束后,他因为有事耽搁,稍迟一步出来。走到车边时,发现孩子们已经自己把鼓搬到车上,安静地坐在车上等他。孩子们的懂事让他感动,也显示了鼓队的训练初见成效。

鼓队的老教练周老师补充道:“与学校的排球队不同,鼓队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淘汰机制,只要孩子们想学,我们就会一直给他们机会”。然而,这种“宽容”的模式可能也跟鼓队训练的枯燥有关。队员们面对的是一种单调的、重复的节奏训练,一场表演下来,他们要记忆的鼓点可能有上千个。孩子天性好动,一些耐不住寂寞的队员可能会就此打退堂鼓。学校希望通过鼓队的练习能让队员们养成专注的态度。

 

鼓队节奏训练

放眼世界,胸怀祖国

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节令鼓追求的并不是磅礴的气势,而是将节奏、武术和书法融为一体。由于节令鼓的发展历史不长,没有形成固定的表演模式,所以鼓队有很大的创意发挥空间。为了让表演更能体现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同时向他们灌输传统文化的精髓,竹坝的二十四节令鼓队在编排上加入了印尼《沙曼舞》和三字经的元素。刘老师曾是华侨大学节令鼓的队员,目前是竹坝鼓队的外聘教练。他带着孩子们练习如何入场:右手执鼓棒如执书卷,一边念着三字经一边缓缓入场。此时的鼓队在我们眼中更像是一堂儒家思想的启蒙课。

 

练习入场仪式

 

社会实践接近尾声时,鼓队为我们表演了一段二十四节令鼓《竹坝之恋》,当孩子们抡着鼓棒高声念着“漂洋过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时,在场的队员无不动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竹坝陆续安置了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八个国家的5000多名归侨,对祖国的眷恋和归属感已经融入后辈们的血液里。笔者想起在鼓队训练场地背后的墙上印刷着“中国梦”“放眼世界,胸怀祖国”等标语,也许在竹坝学子眼中,广袤世界里有他们的星辰与大海,而祖国则是这场征途唯一的出发点。

 

鼓队训练场景

 

结庐竹坝,不改其志

按年龄及技艺熟练程度,鼓队目前分两个梯队,共60余人。在提到鼓队的未来发展时,吴老师的语速明显加快。他希望鼓队可以像学校的排球队一样不断发展壮大,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同安区、厦门乃至福建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一支鼓队,甚至可以走出福建,到台湾去表演。然而,对一个普通农村学校来说,任何一支队伍要发展都会面临很大困难。首先是师资上的困难,由于学校里的老师不是科班出身,专业的老师需要外聘,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开支;其次,学校规模小,有天资的队员相对较少,家长的培养意识也有待提高;另外,鼓队的日常运营和孩子们平时参加的各项活动、表演和比赛经费花费较高。就笔者所见,由于缺乏专业的室内训练场,鼓队的训练一般在室外进行,避免了共振给孩子听力造成的损伤。但七月下旬的厦门,烈日炎炎,孩子们把鼓搬到一栋教学楼投下的阴影里练习击鼓,太阳越升越高,他们只能不断把鼓移向墙根,追寻仅存的一点阴凉。吴老师说,学校每年会从自己的办公经费里节省下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鼓队的发展,但相对于鼓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来说,学校原本就紧张的经费乃至政府每年几千元的补贴仍然是杯水车薪。鼓队如何实现发展壮大的目标?言及此处,这位副校长也陷入了深思。

 

现代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传统文化因为“不合时宜”遭到现代社会摒弃,反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得以留存,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然而,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该如何保护这支微弱却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