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8威尼斯

88038威尼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高端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五讲顺利开讲


发布时间:2021-08-05      浏览次数:

88038威尼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高端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五讲顺利开讲

 

723日晚,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客座教授、香港比较文学学会创会会长、台湾中正大学外文研究所创所所长、原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系主任兼比较研究中心主任袁鹤翔教授在腾讯会议平台为广大师生带来题为“镜与灯,形与影:借题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系88038威尼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高端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五讲,由88038威尼斯助理教授丁晓君主持,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曹莉教授作为与谈嘉宾出席。讲座期间,袁鹤翔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以及广博的学术视野,为我们梳理了中西文化发展的两条不同脉络,用“镜与灯、形与影”准确形象地归纳了西、中文化的发展模式,并指出东、西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撞及契合;在讲座的最后,袁教授对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做出点评,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整场讲座容量丰富、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主持人

在讲座进行之初,袁教授便指出,与其他领域的比较文学研究相比,中西文化起源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在进行比较时需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和对待。在基本观念问题上,袁教授将西、东文化分别归纳为“镜和灯、形和影”两个体系。镜,在袁老的解读下可概括为古典时期西方文学反映社会文化和时代场景的主要内容;18世纪之后,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文学可以作为自我内心感觉的表达、反省与思考的媒介,而灯,便是站在现代读者的立场将历史文本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反映到我们当下的境况中作探讨和解读。形,指中国在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的交融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模子”;影,便是在此种形态的指导和影响下后世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主讲人袁老师

主讲人袁鹤翔教授

全体

接着,袁老便对西、中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和梳理。袁教授指出,古希腊至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时期,可看作西方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以解释自然现象、构建自然社会观念的神话故事(mythological)为主,以荷马史诗为代表,在此阶段,文学注重个人个性的呈现,缺少对于社会环境方面客观的整体考量;第二阶段,则是由神话进入神话社会化(sociologize)的时期,以古希腊悲剧为代表,在此阶段,个人英雄主义被扩大到社会范围内,成为某一群体的代表,个人精神被延伸至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层面上;第三阶段,则是由神话社会化进入哲学思考的时期,这一时期以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辨散文为发端,经过中古世纪宗教及经院哲学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从发端来看,柏拉图关于理想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主张与儒家思想有相近之处,而到近代的尼采则将文学的发展看作作品(静性)和创作者(活动性)两股凝聚的力量不断冲击所产生的结果,并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Apollo和酒神Dionysus来比喻这两股力量:Apollo代表秩序和有限性,而Dionysus代表不可预测性和不可约束的能量,文学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是这两股力量相互挑战、相互融合、交替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同时袁老还指出,ApolloDionysus所代表的精神可以与儒家道家有为与无为的思想作对应和比较。

在中国文学体系下,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时期文学以神话为主,可与古希腊时期的西方文学进行比较。而中国文学的初步定形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要求文人将诚信和正义作为立人的根本,并由此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和“有所为”的治世理念;而同时,社会动荡又催生出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出世理念,在这段时期这两种思想如同西方世界的酒神和日神精神一般相互对话、共存发展。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经过本土化的发展,至宋朝已与儒教糅合在一起形成中国文化的第三种形态。此后直至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学便是这三种文化形态下的“影”。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与西方的宗教与非宗教的观念相比,有为和无为以及“空”的思想一直主导着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

具体到文学作品层面, 袁老认为,在西方世界,歌德最先表达出比较文学的意识形态。在他的《浮士德》中,歌德提出,西方文学在浪漫主义从德国席卷至英国之时,便已打破语言和国家的疆界,呈现出“世界”之态。此处的世界观念虽然与今日的世界观念相比局限不少,但其所强调的文学超越文化和国界的通融性,足以让其成为世界文学概念的发端和比较文学的始源。同时,歌德关于多语言学者的提倡以及了解世界文学对促进世界政治和平及繁荣的积极意义也走在时代前列。至十九世纪,法国一学者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并列作比。此学者将以莎翁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学推上极高的地位,并主张将西方的基督教文学推广至世界,成为世界主流文学;同时,他将东方文学分为北美及墨西哥的美洲文学和中国文学,并认为中国文学虽有其在文化形态表现上的完备之处,社会表达无能,显出颓势,袁老认为此种看法有失偏颇。从二十世纪至今,随着工业、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界对翻译及语言学越发重视,比较文学也随之兴盛。在此期间,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其中比较有有影响力和争议度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萨义德强调西方眼中的东方并不等同于现实世界的东方,西方学界应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东方文学,成为当今东西比较文学的新律令。

在讲座的最后,袁教授指出,当今的东西比较文学仍以西方学界视野为主导,而西方文化在中世纪之后受宗教(主要为基督教)影响禁锢、排外思想较为严重,在西化的思考模式下东方文化沦为附属品。而在当下,进行东西文化比较的正确态度应是发展东西各自文化之所长,以平等、开放、相互尊重的态度进行对话、碰撞,引起反响、刺激和挑战,发挥文学真正的通融性、世界性,这也是东西文化比较的真正意义所在。

(88038威尼斯 文/徐睿清)